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心理諮商」標籤的文章

甩掉多餘的你- 小豬嘟嘟肉煉成法

圖片

提供臨床心理與諮商心理研究生實習名額

圖片
安心塾心理治療所 提供臨床心理與諮商心理研究生實習名額 本所具 教學 督導師資 提供實習研究生相關訓練 提供實習與訓練表列如下: 一、個別、婚姻或家庭諮商及心理治療。 二、團體治療及與個別心理治療。 三、心理評估及心理衡鑑。 四、心理諮詢、心理衛生教育及預防推廣工作。 五、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六、危機處遇。 七、人格障礙的評估與處遇 八、自傷與自殺專題 九、網路成癮介入 十、其他成癮行為介入 十一、個人自我成長 申請本所實習請將學經歷與研究興趣相關資料寄至: anexsch@gmail.com

解決那些攻擊你思考與健康的最佳解決方案!

圖片
          如果忍受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每天過後發現只能夠這樣子生活下去,您可能會感到對於生活的無所作為而感到沮喪,對於這些想法,很少有人願意對自己進行溝通與反思,對於那些已經存在腦中許久的聲音忽略與視而不見,變成思考的習慣。         即使是所謂的“正常”人,在壓力下或者當外部現實變得難以承受時,可能會嘗試透過情緒反應和一些簡單概念來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去思考是容易的,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我們直接去感受所承擔的壓力並且一直停留在那裡,而不必容忍思考事情所帶來的的挫折感受。         但是真正的思考要求我們向未知前進,同時又包含了那麼多不能掌控的事情;它意味著接受真實是需要多方面思考,而且是極有可能挫敗,當遭遇到困難,有時候甚至需要更加的努力與更多的思考, 這個過程令人不舒服,充滿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對立,甚至需要面對更多的沮喪,這種狀況有時候並不是您自己造成的,而是我們的生活複雜且充滿訊息,而我們的思考模式已經習慣將它簡化,並進行二擇一的處理方法。         對於提供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我們,需要協助您處理正在發生的事情,面對複雜和細緻的眾多線索,尋找可以處理與依循的方向。在過程中協助您意識到自己好的一面,並且與您想要忽視的那一面進行合理的整合。         在這個過程中尊重您的需求,並且協助處理您認為困難的方面,這個過程中通常會帶給您對於那些想要擺脫的方面去察覺到未曾注意的隱藏好處,並且估計好的一面可能帶來的風險,而讓您的生活更加有掌控感,即使在沒有完全的證據可以估計接下來的行動或決定是否帶來好處,您仍有把握與自信,來作出決定和行動。         而對於大多數人都會遭遇到的人際關係困擾,我們會將其中的關鍵因素,也就是情緒與關係的聯繫進行拓展,在關係的拓展的過程,不迷失自己的角色與身份並且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做延伸。         心理諮商與治療透過同理與專業的技術,積極的為您生活有關問題、關係動態以及前進方向提供新的視角。我與我的同事們會提醒您...

常見的生活壓力來源

圖片
圖片
恐慌發作評估與治療  文/ 林聰仁 一、 個案會談蒐集治療所需之基本資料,並區分個案之問題本質,恐慌發作可能會在各種地點發生,治療者必須區分出個案是否為恐慌發作、特定對象的恐懼症、懼曠症、強迫症或創傷壓力症候群。 二、 如果個案可以清楚的將自己的問題進行陳述,治療師可以依個案的問題陳述進行心理病理分析,若個案無法清楚說明發生的地點或情況,治療者必須引導個案進行發生不舒服事件或地點的回想,個案可能因為緊張或者是其他理由抗拒,我們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技巧協助個案可以進行事件的建構。通常可以讓個案進行放鬆與調息,讓個案回想過去發生類似事件的情境或是第一次發生的情境。 三、 個案對於恐慌發作時可能會有呼吸急促與心悸等生理上的症狀呈現,此外,因為個體對此現象的災難化解釋,造成個案更多的緊張情緒,而個案則因體認到自己的緊張情緒會導致更多的呼吸急促或心悸等不適症狀,更進一步讓個案感受到恐慌的感受。 四、 對此,治療者可以讓個案了解其不舒服行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此部分的治療技巧可以讓個案開始對自己想法與感受進行自我監控,持續性的自我監控讓個案自我覺察,以正確的自我覺察取代原有的負面情緒,並使用明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感受。個案可用「我現在很焦慮,身體的不舒服都跑出來,我現在感到呼吸困難與心跳加快,我了解這種狀況,它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來取代原有的失控感覺「我現在無法呼吸,心臟病發作了,我可能會死掉」。 五、 對個案恐慌發作後逃離情境的行為進行評估,個案面對恐慌發作的情境可能會有畏避的行為,例如不敢出門,不去人多的地方以避免在人多或空曠地方產生恐慌發作,治療的技巧可以是讓個案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讓個案了解處理情緒不能只是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否則容易變成逃避的行為模式,若個案面對焦慮情緒感到不安或害怕,治療者必須引導、教導不逃避的行為並帶領個案使用。 六、 此外,面對個案焦慮、憂鬱的情緒,治療者可以與個案共同擬訂辦法來處理情緒刺激,在安全可行的情境下可以直接面對的方法或暴露法來進行治療。主要治療目標放在讓個案面對問題,接受問題並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 對恐慌、焦慮的基本治療技巧 1. 呼吸訓練技巧,可以使用正念(內觀)的呼吸觀察與控制技巧,呼吸是恐慌與焦慮中重要的一個行為反應,讓個案觀察自己的呼吸過程,控制自己呼吸的頻率下再去執行另一項...

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治療的回顧與前瞻 第一講

圖片
林聰仁 / 臨床心理博士 過去邊緣性性格障礙治療的困難點          個案常會有負面情緒,其包括 憂鬱 、悲傷、生氣、憤怒、焦慮、恐慌、無助感、無望感、無價值感、空虛、寂寞。而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童年被忽略或被虐待的經驗、個體潛在較誇張的氣質、潛意識地轉移到不能忍受的感覺如憤怒、悲傷、羞恥、恐怖等,或是個體有生理上的缺陷(像是邊緣性性格障礙病人的 血清素 活動較低)都會造成個案的 情緒 是不穩定的。 但治療上可能會面臨到的困難是: 一、個體這種負面情緒目前尚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有效治癒。 二、邊緣性性格障礙的共病性高,治療不容易將要處理的目標情感定義出。 三、治療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常會有對治療的阻抗行為。          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的情緒是極端變化是常見的現象,此外,那些負向的情緒也會隨著環境的細微變動而變化,個案所感受到的強度是急促且嚴重的,而當這些情緒達到一定的極端程度,個案的判斷力就會被蒙蔽,進而作出衝動性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了自我傷害行為與自我防衛行為,所以個體的情緒不穩定是這些行為表現的趨力,此外,害怕拋棄也是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之一。          所以過去治療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所面臨的問題即是如何處理個案的這些情緒的不穩定。若以個案認知的部份來看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可能會有三種可能認知層次: 一、低落情緒與無價值感受但沒有精神疾病問題 二、具有類精神症狀 三、具有精神症狀          而第一與第二種的認知型態則常出現在嚴重的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身上,而這些認知的型態過去研究則發現有很大的可能是與童年的生活經驗有關,所以在認知層面的治療上,則是幫助個案區分童年的危險與成年時安全情況的不同,而處理具有類精神症狀的認知型態,則是去處理那些被拋棄的信念,這些類精神症狀的認知型態可能是一種認知補償的形式,讓個案與害怕失去的對象有所接觸。          此外,這部份也有可能是童年或成人期的身體虐待、性...

如何減少人際的"操弄"行為?

圖片
文/ 林聰仁 臨床心理博士 在臨床的觀察上,會發現有些個案會有一些"人際關係"的操弄行為(主要是透過傳遞不同的訊息造成人際關係上的紛擾,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經由情緒或行為的表達,透過人際互動中的訊息傳遞已達到自己的目的)。 處理的方式之一是要找出個案沒有被滿足的一些需求,並定義出這些需求,以進一步可以尋找其他可以替代的行為或是減少個案的操弄行為,並可以滿足個案的需要。這裡要說明的是,目前沒有"立即可以停止"個案操弄行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增強了個案的行為,因為個案行為很容易被細小的獎賞所增強。 在處理這些行為的時候也要考慮到不同情境的處理方式,並給予處置的說明,這個時候也可以與個案進行討論,讓個案了解自己的要求為何沒有被滿足。此外,在治療中可以跟個案說明其行為是"被認為是操弄的",並與個案討論,這種處理方式有利於長期的治療關係。 而操弄行為主要有下列幾項理由: 1. 想要被他人所喜愛 2. 害怕自己被孤立,所以希望其他人的關係彼此不要太近。 3. 讓其他人對自己感到罪惡感,能更加的關心個案。 4. 個案利用了他人或群體的"意見不一致"。 5. 可以經由人際的對立來達到報復的目的。 以上,是臨床上常見的操弄行為可能原因與處理方式,先了解個案的需求,處理的方向就會較為明確有效。

自殺風險可以評估

文/ 林聰仁 臨床心理博士  自殺風險可以評估,簡述區分如下: 自殺危險性 檢視個案是否有自殺意念 ? 自殺計畫 ? 或曾經有自殺企圖 ? 個案是否覺得生活沒有價值、活著沒意思 ? 個案是否有想過要用什麼方法離開這個世界 ? 自殺方法的類型是什麼 ?  是否為暴力型的自殺 ? 自殺風險簡要列表如下:     輕度危險:覺得活著沒意思、生活沒價值。     中度危險:有自殺意念,覺得不想活。     重度危險:已經有自殺的計畫或方法。     極高危險:已經實行部分了,或是以前有自殺過。  若發現有中度風險以上,建議"立即"尋找專業協助。 建議的危機的因應處理方向 1.首先了解個人對於壓力事件的因應是透過何種方法 2.評估個案面對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有哪些 3.客觀評估個案壓力事件的因應能力有哪些 ? 4.評估個案面對壓力事件的認知與情緒因應能力有哪些 ? 5.個案的社會支持如何提供緩衝的機制 ?

心情不美麗的3個重要特徵

圖片
文/ 林聰仁 臨床心理博士 在憂鬱的臨床觀察上,我們常常發現情緒上的困擾的人有共同困擾的特徵,主要分為下列三個: 第一種特徵是常採用負面的看法來看自己 ,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整個生命過程或者是生活是被剝奪的、認為自己是病態的,所以根據這些負面的想法產生自己是不受歡迎的、不被愛的、不被在意可有可無、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導致傾向於低估自己與批評自己並且相信自己無法獲得心裡的平靜,幸福與滿足。 第二種特徵是想法上面的一些錯誤 ,這些想法上的錯誤往往用來解釋目前所面臨的生活困境、感覺或者是人際互動上的不如意。常見的認知錯誤如下:  認為所有的事情都與自己有關,自己須對所有的事情負責;將事件的發展認為會很嚴重或者災難即將發生,認為自己會遭遇到嚴重的災難;會專注於不好的事並誇大其影響,而不去重視好的事情;極端化的思考方式,對事件的看法不是全好或是全壞....... 第三個特徵是對於未來充滿了負面的思考 。對於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與痛苦都預期將會持續不停沒有止境。對於有可能解決的事情,也會因為因為過去的一些挫敗的經驗而沒有動力去做任何的調整。 所以,這些想法特徵通常是治療或諮商中需要處理的部分,處理這些想法有助於幫助您在日後的生活中有能力處理所遭遇到的困境和逐漸減少這些痛苦經驗的強度。 最後,再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與人際互動技巧,生活上引發情緒的事件將會有效的減少。

什麼時後需要找心理協助的6個指標

圖片
文/林聰仁 臨床心理博士 6個指標可以讓您瞭解什麼時後需要找心理協助。 生活日復一日,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生活上的壓力其實很多,您所察覺到的那些只是一小部分。在生活上我們必須維持各種關係的平衡狀態,例如: 身體健康的維持、人際關係的維持、 情緒狀態的維持 、對於未來規劃與現在的平衡維持、衝動與慾望的維持,這些維持很複雜,每天我們都在為爲這些平衡盡力,但有些時候這些平衡默默的偏斜了。但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看看自己是否需要心理相關的協助 。 當您正處在壓力中 生活上經歷一些壓力 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有處理壓力的方法,如果這些方法沒有那麼管用,而且您察覺到壓力和症狀持續存在,這個時候就是可以尋找幫忙的時機了。 我們可以透過檢視身體症狀,例如肩膀緊繃、頭痛、胃部不適、 失眠 或 身體健康狀況自我檢查表 自我檢查一下, 如果而這些狀況似乎長期持續且不會消失,建議您尋求心理協助會有所助益 。 然而每個人對於這些身體狀況的強度評估標準並不一致,但如果 您覺得這些身體的狀況好像有一點太多了,而這些狀況讓您持續一直無法放鬆或是平靜 ,那就是需要 尋求幫助 的時候。 您可以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得到狀況的緩解方法,而且這些方法可以持續讓您應用在生活的每一個階段,您可以不再透過逃避、迴避的形式,來避免這些狀況再度發生。 當您的生活需要面對一些改變的時候,而您無法應對這些變化 變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壓力,例如居住環境的改變、工作形態改變、 關係改變 (包含了家裡成員增加或者是減少;同伴動物的生病)、或者是分離、 年紀的變化 、外界大環境氣氛與變化、親密關的改變,還有各種情緒的改變。每個人每天都在面臨變化。 當您察覺到您似乎沒有辦法去應對這些變化時。找人討論您目前所遇到的狀況,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處理,要記住, 方法總比問題多 。 面對 焦慮 的時候,感到害怕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迴避這些 焦慮 與問題,或者是讓這些狀況反覆發生才是需要注意的。例如:對於陌生情境會緊張、害怕、感受到對於決定的不確定性,這些反應都是天生和自然的;若您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到困惑。這時進行心理協助或者是治療或許是一個好主意, 如果您不瞭解自己是否應該尋求幫助,短暫性的諮詢與會談可以讓您多瞭解自己目前的狀況,或者可...

出口在哪裡?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圖片

生活上的瑣事會不會造成焦慮或是憂鬱?

圖片
近期的壓力生活事件與焦慮、憂鬱有極高的關連性。 高達80%焦慮和憂鬱的個案都曾經歷過一段近期的生活事件困擾。這些困擾的事件可能包含工作上的狀況(20-34%)、家庭與親密關係之間的互動(11-38%)、身體狀況(22-37%)、經濟的改變(15-31%)、失業或者是失業隱憂(4-16%)、感情上的問題(7-16%)、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出生或死亡(13%)或生病(6-15%)。 在這些事件的發生之後,個人常會有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經驗及衍生的負面想法。常見的是生氣、害怕.....等負面情緒的循環,最後導致固著的負面認知、絕望感受、自信心低落、自我的效能低落。 根據我們過去臨床處理的經驗看到,大部分的個案都經歷過一段很憤怒、生氣的過程,這個漫長反覆的生氣、憤怒過程造成個體身體長期的負擔,最後常見的是導致身體反覆的疼痛與莫名的焦慮、憂鬱的情緒。可以解嗎? 當然可以! 先從處理生活上的瑣事開始吧!

問題解決SOP

圖片
遇到問題,心思亂糟糟怎麼辦? 按照程序一步一步,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