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治療的回顧與前瞻 第一講


林聰仁/ 臨床心理博士

過去邊緣性性格障礙治療的困難點
        個案常會有負面情緒,其包括憂鬱、悲傷、生氣、憤怒、焦慮、恐慌、無助感、無望感、無價值感、空虛、寂寞。而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童年被忽略或被虐待的經驗、個體潛在較誇張的氣質、潛意識地轉移到不能忍受的感覺如憤怒、悲傷、羞恥、恐怖等,或是個體有生理上的缺陷(像是邊緣性性格障礙病人的血清素活動較低)都會造成個案的情緒是不穩定的。


但治療上可能會面臨到的困難是:
一、個體這種負面情緒目前尚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有效治癒。
二、邊緣性性格障礙的共病性高,治療不容易將要處理的目標情感定義出。
三、治療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常會有對治療的阻抗行為。

        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的情緒是極端變化是常見的現象,此外,那些負向的情緒也會隨著環境的細微變動而變化,個案所感受到的強度是急促且嚴重的,而當這些情緒達到一定的極端程度,個案的判斷力就會被蒙蔽,進而作出衝動性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了自我傷害行為與自我防衛行為,所以個體的情緒不穩定是這些行為表現的趨力,此外,害怕拋棄也是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之一。

        所以過去治療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所面臨的問題即是如何處理個案的這些情緒的不穩定。若以個案認知的部份來看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可能會有三種可能認知層次:

一、低落情緒與無價值感受但沒有精神疾病問題
二、具有類精神症狀
三、具有精神症狀

        而第一與第二種的認知型態則常出現在嚴重的邊緣性性格障礙個案身上,而這些認知的型態過去研究則發現有很大的可能是與童年的生活經驗有關,所以在認知層面的治療上,則是幫助個案區分童年的危險與成年時安全情況的不同,而處理具有類精神症狀的認知型態,則是去處理那些被拋棄的信念,這些類精神症狀的認知型態可能是一種認知補償的形式,讓個案與害怕失去的對象有所接觸。

        此外,這部份也有可能是童年或成人期的身體虐待、性侵犯或被攻擊的身體記憶的重現,針對此部份,治療則會著重指出這些反應模式對病人的意義,並增加個案的支持以及結構化個案的生活,部份嚴重的個案可能需要藥物輔助治療。

部分資料引用
參考文獻:
Linehan, M. M. (2018).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Guilford Publications.
Linehan, M. M. (199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Skodol, A. E., Gunderson, J. G., Pfohl, B., Widiger, T. A., Livesley, W. J., & Siever, L. J. (2002). The borderline diagnosis I: psychopathology, comorbidity, and personaltity structure. Biological psychiatry, 51(12), 936-950.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減少人際的"操弄"行為?

什麼!?你的智商(IQ)只有90!

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