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焦慮症」標籤的文章

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

圖片
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 一個人有不同情緒經驗是正常的。為了更加瞭解我們會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適應不良的情緒,我們必須先瞭解情緒出現時的情境或脈絡。同時因為『事件、想法、後果(情緒與行為)』往往會互相影響彼此,所以學會辨識及區分『事件、想法、後果(情緒與行為)』將對您相當有幫助,而通常認知行為的方法可以達到此部分的目標。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可以讓您瞭解並定義自己的行為與思考模式,還有個人如何看待一件事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過程包自動化想法、知覺、評價、歸因、記憶、動機與目的、對問題的假設、標準與信念。所以認知影響行為、情緒、甚至是生理狀態。 而認知行為治療使用的方法是希望您可以與心理師合作,一起來面對目前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因為你對問題的解釋和假定所導致的結果,有時候與事實不太一樣,所以在認知行為治療裡,我們會一起去看生活上的事件如何影響我們、 我們如何去接受訊息、如何解釋、分類和反應。這些反應跟你的信念,假定、與期待很有關係。所以當我們可以去改變或是覺察這些信念,經過經驗的探索、測試和問題解決的過程。那些問題情境中所產生的問題或不適應的行為就可以改善。(Beck, 1995)(fusco, Freeman, 2003) 我們常有一些思考上的問題,例如:二分化思考、災難化思考、標籤化、妄下定論、過度類化、情緒性推論………等。在認知行為治療裡,將是去調整這些扭曲,找證據與測試真實性,建立新的解釋與假定。認知行為治療包括:焦慮緩解技巧、問題解決技巧、活動計畫、認知重建、自我監控、溝通與傾聽技巧、去災難化、挑戰二分化等,另外,一些行為技巧:想像、衝動控制、增強行為等也會在認知行為治療中呈現。 舉例來說,對於治療憂鬱情緒,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藥物治療、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雖然治療的方法非常的多,有效的方法與最常被採用的是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這兩種方法對於緩解憂鬱的效果相當( Casacalenda, Perry, & Looper, 2002),部份的實徵研究顯示認知心理治療相對於藥物治療,甚至有較佳的治療效果(DeRubeis, Gelfand, Tang, & Sinons, 1999),此外,藥物治療配合認知行為治療也有治療的效果(Keller et al, 2000; Ravindra...

幾個有效方法幫助您焦慮自處

圖片
幾個有效方法幫助您焦慮自處 林聰仁 / 安心塾 很多人詢問要如何與焦慮"相處",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好一些?以下跟根據長期臨床治療實徵資料,建議幾個有效的焦慮自處方法,您可以在焦慮或是憂鬱的情緒下試著這樣做做看! 雖然大家了解"想法"是瞬息萬變的而且情緒深受想法影響,但很多時候負面想法並沒有辦法很快的立即消除並轉為正面,常常聽到有人要焦慮或憂鬱的家人和朋友想開一點, 這種說法效果非常的有限,更多時候效果更是與預期相悖! 第一個方法:   試著調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模式! 這邊並不是要您立即的摒除一貫的負面思考,而是參考自己所在的空間情境,試著去感受周圍的氣氛與時間的變化,並學著問問自己並進行與過去不一樣的對話,例如: 如果我跟他有相同的處境,我會不會做這樣做決定? 是什麼因素讓他想要這做這樣的反應,如果是我的話反應會不會一樣? 他經歷了什麼事件,假如我經歷的類似的事件我會怎麼處理? 但這邊強調的是開始對於周遭環境多一點察覺跟體驗,而不是整個中心圍繞在自己焦慮和憂鬱的事件上! 不用急著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原理是什麼?您試試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奧秘! 第二個方法:  從小事情慢慢的培養自己較樂觀與正面的態度。 這邊要了解的是我們並沒有辦法立即的正向思考, 過去的臨床經驗是:當透過外界的力量所導致的正面思考開始建立初期,很多人剛回到自己生活上的時候,很快的又被過去的一些負面思考的習慣所淹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正面思考的期待立即落空,反而變成負面思考循環,例如: 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覺得自己不被喜愛等。  較好的方法是不要急著想要摒除過去的負面思考或是積極的建立正向思考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逐漸的開始從小事情建立自己較為樂觀與於正面的態度,先從小事做起! 第三個方法 :  學習用比較幽默、詼諧的角度來看待自己。 幽默並不是一味的嘲笑自己 ,而是在您能夠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發展過程與相關風險之後所做的事,幽默的前提是您自己不會因此而出現負面的情緒,他人也會覺得您這個思考與說法是務實且有趣的! 這個部分自己練習的難度很高,很多人並沒有在成長的階段建立相關的能力,您可以回想自己的父母親、家人、朋友誰有這方面的能力? 您有觀察到嗎? 所以,幽默意味著當你了解了事情的全貌之...

什麼是社交焦慮

圖片
林聰仁 / 安心塾 想看看當自己要參加一個聚會或是即將進入一個較多人的空間的時候。會不會就開始感到害怕?而當你鼓起勇氣進入了這個空間與情境,你注意到什麼樣的表情?你看到是有人對你微笑嗎?還是你很快的注意到有人感不耐與眉頭深鎖?這種情況一直是許多社交焦慮的人共同的經驗。 那是什麼原因有的人會有社交焦慮 ? 主要的問題可能是來自於下列這幾點: 第一.社交焦慮的人通常過度關注那些不高興或皺眉的人。 第二.社交焦慮的人通常過度關注自己的社交行為表現。 第三.社交焦慮的人可能會錯誤判斷別人的表情。 第四.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以他人的表情與反應來比對自己內心原始設定的想法。 第五.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評價自己的表現上。 第六.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檢視自己的想法上 第七.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檢視自己的生理反應上。 那沒有社交焦慮的人會不會有上述的反應,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反應程度並沒有那麼高,持續的時間也沒那麼長,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影響下一次是否再度參與這種社交情境的決定。 那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自我檢視的方法? 您可以回想看看,你是不是經常覺得別人在嘲笑你,感到尷尬,羞辱或被拒絕;或者是輕微的錯誤反應或是尷尬會在你的腦海中一直徘徊? 或者是你會覺得別人在同樣的狀況下會表現得比你更好,而事實上的狀況可能不是這樣。所以因為上述的種種理由而影響日常生活,減少社交活動,甚至危及到你的工作表現。 怎麼樣才能夠減少這樣的焦慮? 負向的想法與錯誤的認知最困難處理的地方是因為是自動化的歷程,而這個歷程已經持續反覆使用的一段時間了,較好的處理是透過專業的協助運用醫療實證有效的介入方能改善。

焦慮的簡單介紹

圖片
焦慮到底是什麼東西?  焦慮是我們常常有的反應,焦慮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他可以幫我們避開危險, 積極的面對問題。 但有時候我們選擇了"逃避",這邊主要跟大家說明遇到焦慮的時候會有哪些反應,還有處理的方向有哪些。

安心塾2.0

圖片
安心塾 2.0 感謝各位塾友們對安心塾的支持及建議,您們的各種創見讓安心塾持續成長進步同時更增添多種類型的知性及感性治療元素。 安心塾在七月初將軟硬體升級,除了加強建構理性的治療設備配置之外,更增加了國外皇室認證的感性諮商媒材。塾友們對生活質感的要求與對生命的探索的平衡感是安心塾持續進步向前邁進的強大驅動能量。如同安心塾創立本意,是陪伴、點亮心燈、協助您於人生某一段路程的夥伴。 若您想 可以依照心念向左走或向右走, 向左走,到吳寶春麥方店觀察人生的高低節奏,亦可以順路在星巴克建構您的未來夢想 ; 向右走,到文化中心感受生活的閒逸,逛逛書店尋找智慧的對話,樸實與現代可以和諧共存,理性與感性可以順口調和。 歡迎蒞臨安心塾 2.0 。

強迫症(OCD)簡介

圖片
寫在前面,安心塾過去提供的案例,主要目的是要讓塾友們對日常生活上的困擾更有敏感度,透過這些案例可以理解個人所遭遇到的狀況並不孤單,並可以提早尋找有效可靠的解決方案和自我協助。 …… 安心塾要跟大家介紹常常被忽略強迫行為與強迫思考,簡稱”強迫症”的相關症狀與協助方法。 其實強迫症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盛行率並不低,盛行率約在1%~4% 之間,而且常與家庭、學業和社會功能不良有關,若兒童有強迫症未被治療,則強迫症則有傾向持續到成年期,換言之深受困擾的兒童可能一直受困擾直到成年,而到成年後會不會自行消失?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自行消失的可能性並不高。 如同成人所表現的症狀,兒童的強迫症以重複出現的思考 和/或 重複行爲爲特 點,那”強迫”是出現在那些面向呢? ….. 首先來看看強迫意念: 是持續有侵入式的想法、思考、衝動、影像,這些強迫的意念常常導致焦慮。 強迫性行爲: 指的是重複的行爲,其主要目的是爲了降低或防止焦慮,通常是為了回應強迫式思考所衍生的行為。 故在這裡可以了解,強迫的意念與行為本質是思考與思考後的反應或無意識的降低焦慮行為反應。 …… 要如何發現這些狀況呢? 通常兒童的強迫症表現的異質性很高,普遍的強迫意念包含害怕汙染、害怕自己或家人被傷害、對物品的對稱需求、過度要求精確性、排序和對宗教的敬畏或害怕等。 常見的強迫行為有那些呢? 常見的強迫性行爲包含了一些儀式、反覆的去汙、不停的自責、反覆的祈禱,尋求再確認和強迫性逃避等。 ……... 臨床上常見的現象: 兒童若合併有多重的心理症狀就較難去辨識出他們的強迫意念和強迫行為,所以在這部分需要專業與資深的臨床工作者進行區辨。通常臨床工作者容易被其他的相關症狀”吸引”而忽略了兒童強迫症的可能性。 …….. 如何協助強迫症呢? 接下來我們要來談談治療的部分,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通常心理治療和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合併使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前者可以調整與修正個案的思考與行為表現,而後者通常可以降低個案的焦慮與憂鬱的情緒;根據過去治療效果的檢視,若治療者對於強迫症的心理病理瞭解,且可以持續就診通常治療的效果是正面的。 要如何自我檢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