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慌發作評估與治療 文/ 林聰仁 一、 個案會談蒐集治療所需之基本資料,並區分個案之問題本質,恐慌發作可能會在各種地點發生,治療者必須區分出個案是否為恐慌發作、特定對象的恐懼症、懼曠症、強迫症或創傷壓力症候群。 二、 如果個案可以清楚的將自己的問題進行陳述,治療師可以依個案的問題陳述進行心理病理分析,若個案無法清楚說明發生的地點或情況,治療者必須引導個案進行發生不舒服事件或地點的回想,個案可能因為緊張或者是其他理由抗拒,我們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技巧協助個案可以進行事件的建構。通常可以讓個案進行放鬆與調息,讓個案回想過去發生類似事件的情境或是第一次發生的情境。 三、 個案對於恐慌發作時可能會有呼吸急促與心悸等生理上的症狀呈現,此外,因為個體對此現象的災難化解釋,造成個案更多的緊張情緒,而個案則因體認到自己的緊張情緒會導致更多的呼吸急促或心悸等不適症狀,更進一步讓個案感受到恐慌的感受。 四、 對此,治療者可以讓個案了解其不舒服行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此部分的治療技巧可以讓個案開始對自己想法與感受進行自我監控,持續性的自我監控讓個案自我覺察,以正確的自我覺察取代原有的負面情緒,並使用明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感受。個案可用「我現在很焦慮,身體的不舒服都跑出來,我現在感到呼吸困難與心跳加快,我了解這種狀況,它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來取代原有的失控感覺「我現在無法呼吸,心臟病發作了,我可能會死掉」。 五、 對個案恐慌發作後逃離情境的行為進行評估,個案面對恐慌發作的情境可能會有畏避的行為,例如不敢出門,不去人多的地方以避免在人多或空曠地方產生恐慌發作,治療的技巧可以是讓個案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讓個案了解處理情緒不能只是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否則容易變成逃避的行為模式,若個案面對焦慮情緒感到不安或害怕,治療者必須引導、教導不逃避的行為並帶領個案使用。 六、 此外,面對個案焦慮、憂鬱的情緒,治療者可以與個案共同擬訂辦法來處理情緒刺激,在安全可行的情境下可以直接面對的方法或暴露法來進行治療。主要治療目標放在讓個案面對問題,接受問題並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 對恐慌、焦慮的基本治療技巧 1. 呼吸訓練技巧,可以使用正念(內觀)的呼吸觀察與控制技巧,呼吸是恐慌與焦慮中重要的一個行為反應,讓個案觀察自己的呼吸過程,控制自己呼吸的頻率下再去執行另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