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學習方法」標籤的文章

安心塾學習心得

圖片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翻譯: 不埋怨運氣,不將責任歸因於他人,仔細地去學習,從中領悟道理。 安心塾白話版本:  每個人都要不斷的努力學習,建構一個好的學習系統,並且不受自己的日常生活情緒影響,反覆的學習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左腦或右腦優勢的迷思

圖片
左腦或右腦優勢的迷思         過去心理學上常講述的大腦左右半球處理的訊息型態有所差異,目前這個觀念可能要修正一下了。近年的研究Nielsen(2013)使用fMRI測試了個體具有較強的左半球或右半球的假設,正如神經科學家預測的那樣,他們沒有找到半球優勢的證據。         該研究主要是分析了 7到29歲的1000多人的大腦功能,以尋找優勢左腦或右腦的線索。該研究對整個大腦的7,266個區域高度精確測量顯示出大腦功能的一些偏側化,但是得到的結果 發現這些側化僅是局部而非全面性的 , 簡單來說,大腦有一些區域似乎比另一半球更活躍, 但是沒有一個區域的左半腦或右半腦的整體活動占主導地位 。          這個大腦研究說明了我們對大腦可以了解的事實是: 每一個複雜的認知功能都是由分佈在兩個半球的多個區域的網絡共同作用的結果 。目前大腦神經科學家認為大腦活動就像是一種神經音樂會,在某些時刻,個別樂器的首席可能會有獨奏的時候,但更多時候是整個樂團需要一起協同演出。         過去我們對左腦/右腦思維方式導致了教學計劃和學習技巧的衍生,根據這些想法所擬定的學習計畫跟學習技巧,可能在"大前提"錯誤的使用個體的腦部資源的配置,而這些配置的來源是基於錯誤的假設和少量不一致結果的科學根據。         但人還是喜歡比較簡單的捷徑的思考模式,大腦功能的側偏化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也提供了可以簡單看到結果的途徑。          為什麼這些大腦功能側偏化的迷思會如此的流行,主要是他可以簡化並表現出個體的差異,將大腦一分為二,但是卻很有技巧的將個體間的細部差異省略不談, 見樹不見林,但這個林卻又似乎不存在!         總結上述,目前對於大腦功能了解,科學證據告訴我們是需要做一些調整了,我想: 思考如何協助學生從想要學習的資料和訊息中獲得需要學習的重點與意義,並教導相對應的學習策略才是考慮個體學習差異的更合適的方法...

學習有方法! 學習動機與改善學習困擾 第三 課

圖片
我們來看看學習策略的幾個重要觀念。           首先在過去的大腦功能與學習相關研究發现,大腦的學習需要主動才會有用,所以我們需要尋找的是高效的主動與學習策略 ! 在我們過去的臨床經驗發现,除了學習策略外,學習成效主要還受到兩個重要的因素所影響 : 情緒與動機。 擁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可是情緒的穩定度不佳,往往學習的成效波動性大 ! 若再加上內在動機的缺乏,學習的結果更會差強人意。 所以我們在裡所指的學習策略,還包含了情緒的穩定與動機的促進;學習策略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擬定學習策略時,可能也需要處理的問題。換句話說這些問題往往是學習策略的干擾因素。 這些問題包含了各個面向,而每一個面向都需要對應的技巧教導與有效的成效評估系統,才能夠不停的修正與精進。 整體來說,我將這些需要處理的問題,總結為下列幾個主要的面向,第一個是問題解決力,第二的是情緒調控能力,第三是人際關係因應技巧,第四個是對於文化與風氣的適應與瞭解,最後是整體的規劃與管理能力。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當我們要促進學習的成效的時候。要處理的問題是哪一個部分?將這些問題做排序,通常可以得到滿意的答案,若可以更具體的將問題的脈絡情境 ….. 分析出來,那效率就更好了。

安心塾 學習策略與效能線上評估系統

圖片
安心塾 學習策略與學習效能線上評估系統 即將上線! 學習找不到方法? 學習很多記憶、讀書......相關技巧卻無法發揮作用? 您知道學習的習慣、學習的策略與個人的特質決定了學習的成效嗎? 安心塾專注於此! 研發學習策略與效能的評估系統, 並建立了完整的常模資料庫,與相對應的協助方案! 我們很高興的向您報告好消息, 系統即將上線!

促進學習動機與改善學習困擾 第一課

圖片
在與家長與學生老師互動的場合常常討論, 小孩的學習動機低落,該如何處理 ? 這個一直是很多老師與專家想要改善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是個系統化的問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 所以我們會讀透過系列的投影片來說明, 告訴大家如何改善學習的動機 ! 在促進學習動機之前首先我們要來看看, 什麼是學習困擾 ? 與其說是學習困擾,倒不如說是學習上常常出現的狀況, 要注意的一點是 : 這些狀況通常會彼此關聯, 而不是單一事件。 對所學不感興趣: 很多學生常反應對學校學習的科目不感興趣, 其實各位家長們可以想一想 之前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會有同樣的想法 ? 個人在過去的臨床經驗發現, 當仔細地去問學生到感有哪些感興趣科目 ? 這些同學通常也不知道該如何說起 ? 也沒有辦法回答這方面的問題。 這個地方就有趣了, 當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都不清楚, 為什麼可以清楚的知道對目前的學習科目的不感興趣 ? 可能的原因是 : 對目前的這些科目的用處與可能對於未來的使用狀況 並不清楚、了解。 換句話說對於目前的學習與用處了解太少 ! 這種狀況, 個人是認為不能 一味的去怪罪小孩子為什麼對於學習沒有興趣, 很多時候,小孩在學習時, 並沒有被清楚的告知這些科目將來會用在哪些地方, 而最常見的狀況就是說這個以後會考試。 如果考試與升學變成這個學習的主要目標, 而成就感又無法呈現的時候, 當然對於這個學習的科目就會缺乏興趣。 個人臨床上 處理的方法是 :  再怎麼基礎的學科, 都可以抽出一些有意義的學習理由, 因為這是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 人的一生中不就是一直的問題解決嗎 ? 學習方法僵化 : 常見的狀況是 : 很多小孩在低年級的時候表現不錯但到了中高年級或是國高中之後就表現得不好, 在我過去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要注意學習銜接的問題, 很多小孩的學習出狀況都在這裡 , 常常看到有些學生是: 運用低階的學習策略在處理高階的學習 ! 這個就像是騎腳踏車去參加機車競速一樣, 通常這些狀況容易出現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生, 很讓人難過的是, ...

一輩子的關鍵時刻---關於課程的銜接(一)

圖片
一輩子的關鍵時刻---關於課程的銜接(一) 感謝多位親朋好友粉絲來信給予建議並心得分享,大部分親友多為愛護子女的家長,希望安心塾可以提供「快樂學習」 的策略與方法。安心塾希望在大家以輕鬆快樂為前提又同時希望增進自己與小孩競爭力之前,先建立大家一些應有的基本觀念,因為這是學習的核心。 在一次學校親子互動的機會裡,跟家長們討論小孩在學校學習的狀況,與會的校長提出了一個問題,他指出很多家長反映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表現還不錯,但是到了高年級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學習上面的一些困擾,校長表示在他與同事的互動討論中也發现,很多在國小階段表現優秀的學生到了國中之後,甚至到了高中,表現並未如預期。 很明顯的,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沒有辦法在進階的課程中達成銜接,沒有辦法順利銜接上新的課程與學習型態。 ■根據筆者多年學校學習困擾學生的協助經驗與專業分析有下列幾種可能性,位首先是課程的難度增加了,毫無疑問的,難度增加是必然出現的狀況,問題是難度增加就代表學習出現狀況?那為什麼有些同學可以順利銜接? ■第二種可能性是課程的負荷量增加了,以過去的學習所需要付出的學習量在新的階段裡相對不夠。體力腦力的花費需求增加了但是小孩還停留在上一階段的學習能力,例如專注持續度,同樣造成學習出現狀況。 ■第三種可能是學生所使用的學習策略,沒有辦法處理這些學習的負擔;比如說學習的策略缺乏有效的時間管理,因課程增加,導致沒有辦法有效學習。同時,也因為時間管理不佳,導致輕重不同科目的時間比重分配出現問題。 ■第四個可能的問題是,基礎的能力並沒有建構完備,就進入了進階的課程。但是很多家長提出質疑的看法: 小孩在基本初階的課程表現還不錯啊,為什麼到了進階的課程表現不佳是因為基礎不好的關係?這可以再從兩個方面來看,1. 是否基本課程的學習測驗真的達到檢測學習效果的目標。2.是否他運用的其他較優勢的能力來進行弱點補強,比如說語文能力與記憶能力,透過這兩個能力來補足原本學習不佳的基本課程,透過死背硬記或者是課前的預習課後反覆復習,而達到通過檢測的目的? ■第五個可能原因是,有部分的情況是,學生沒有辦法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包括了上學路徑的改變)、建立新的同學、老師互動關係,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等等,而導致一系列的學習上的挫折。 ■第六個是學習資料的變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