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學習障礙」標籤的文章

安心塾學習心得

圖片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翻譯: 不埋怨運氣,不將責任歸因於他人,仔細地去學習,從中領悟道理。 安心塾白話版本:  每個人都要不斷的努力學習,建構一個好的學習系統,並且不受自己的日常生活情緒影響,反覆的學習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左腦或右腦優勢的迷思

圖片
左腦或右腦優勢的迷思         過去心理學上常講述的大腦左右半球處理的訊息型態有所差異,目前這個觀念可能要修正一下了。近年的研究Nielsen(2013)使用fMRI測試了個體具有較強的左半球或右半球的假設,正如神經科學家預測的那樣,他們沒有找到半球優勢的證據。         該研究主要是分析了 7到29歲的1000多人的大腦功能,以尋找優勢左腦或右腦的線索。該研究對整個大腦的7,266個區域高度精確測量顯示出大腦功能的一些偏側化,但是得到的結果 發現這些側化僅是局部而非全面性的 , 簡單來說,大腦有一些區域似乎比另一半球更活躍, 但是沒有一個區域的左半腦或右半腦的整體活動占主導地位 。          這個大腦研究說明了我們對大腦可以了解的事實是: 每一個複雜的認知功能都是由分佈在兩個半球的多個區域的網絡共同作用的結果 。目前大腦神經科學家認為大腦活動就像是一種神經音樂會,在某些時刻,個別樂器的首席可能會有獨奏的時候,但更多時候是整個樂團需要一起協同演出。         過去我們對左腦/右腦思維方式導致了教學計劃和學習技巧的衍生,根據這些想法所擬定的學習計畫跟學習技巧,可能在"大前提"錯誤的使用個體的腦部資源的配置,而這些配置的來源是基於錯誤的假設和少量不一致結果的科學根據。         但人還是喜歡比較簡單的捷徑的思考模式,大腦功能的側偏化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也提供了可以簡單看到結果的途徑。          為什麼這些大腦功能側偏化的迷思會如此的流行,主要是他可以簡化並表現出個體的差異,將大腦一分為二,但是卻很有技巧的將個體間的細部差異省略不談, 見樹不見林,但這個林卻又似乎不存在!         總結上述,目前對於大腦功能了解,科學證據告訴我們是需要做一些調整了,我想: 思考如何協助學生從想要學習的資料和訊息中獲得需要學習的重點與意義,並教導相對應的學習策略才是考慮個體學習差異的更合適的方法...

學習有方法! 學習動機與改善學習困擾 第三 課

圖片
我們來看看學習策略的幾個重要觀念。           首先在過去的大腦功能與學習相關研究發现,大腦的學習需要主動才會有用,所以我們需要尋找的是高效的主動與學習策略 ! 在我們過去的臨床經驗發现,除了學習策略外,學習成效主要還受到兩個重要的因素所影響 : 情緒與動機。 擁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可是情緒的穩定度不佳,往往學習的成效波動性大 ! 若再加上內在動機的缺乏,學習的結果更會差強人意。 所以我們在裡所指的學習策略,還包含了情緒的穩定與動機的促進;學習策略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擬定學習策略時,可能也需要處理的問題。換句話說這些問題往往是學習策略的干擾因素。 這些問題包含了各個面向,而每一個面向都需要對應的技巧教導與有效的成效評估系統,才能夠不停的修正與精進。 整體來說,我將這些需要處理的問題,總結為下列幾個主要的面向,第一個是問題解決力,第二的是情緒調控能力,第三是人際關係因應技巧,第四個是對於文化與風氣的適應與瞭解,最後是整體的規劃與管理能力。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當我們要促進學習的成效的時候。要處理的問題是哪一個部分?將這些問題做排序,通常可以得到滿意的答案,若可以更具體的將問題的脈絡情境 ….. 分析出來,那效率就更好了。

安心塾 學習策略與效能線上評估系統

圖片
安心塾 學習策略與學習效能線上評估系統 即將上線! 學習找不到方法? 學習很多記憶、讀書......相關技巧卻無法發揮作用? 您知道學習的習慣、學習的策略與個人的特質決定了學習的成效嗎? 安心塾專注於此! 研發學習策略與效能的評估系統, 並建立了完整的常模資料庫,與相對應的協助方案! 我們很高興的向您報告好消息, 系統即將上線!

促進學習動機與改善學習困擾 第二課

圖片
許多家長非常擔心自己的小孩沒有辦法在未來擁有競爭力、優勢能力,進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對於這個問題 : 如何協助小孩找到學習的方向,並擬定學習的方法 ( 策略 ) 個人與學校老師討論了許多,我記得有次演講後,校長跟我說,他發现學校許多小孩子的資質不錯,但是學習動機一直沒有辦法引發,他感到非常的可惜,如何去增進學習的動機?有沒有具體可行的辦法 ?  我的建議是,有方法可以改善,但要如何具體操作 ? 下列是簡單的摘要描述。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它可以分成內在動機、外在動機。 想像一輛車子要如何前進 ? 你可以用拉的也可以用推的,這是一個外在動機,但最好的方式是什麼?自己有力氣自己跑,這是內在動機,學習如果有內在動機,那很多學習都會變得很簡單。 但是問題來了,要如何讓小孩子的內在動機增加 ? 我想了一些方法來進行這方面的處理,首先要讓學習增加成就感,這部分在很多的親子教育的書籍上都有提到,但是成就感沒有辦法很快的建立起來,所以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將目標行為劃分為小行為,透過每個小行為的達成來建立成就感,這些小行為可以是跟學習有關的,也可以是跟生活習慣有關的。 可以參考: 如何讓小孩的行為修正 ( 一 ) 適用於 ADHD 、成人 如何讓小孩的行為修正 ( 二 ) : 行為膠水的使用方法 另外一種方法是建立學習的快樂感受,如果學習可以很快樂,這是最棒的事了, 但大家想想目前使用的方法,學習真的可以快樂嗎?許多家長、老師都在這方面做努力,在課程、教材上進行調整,但是,學習的快樂不應該是建立在老師努力改善教學方式或由學校單一提供的,而是能夠發自內心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對自己有好處、讓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所以快樂感受可以具體的方式是與小孩需求相連結,好奇、有趣、特別 …… 都可以是快樂的來源,前提是家長與老師需要多觀察並與小孩共同討論。 另外,就是要讓學習有他的意義存在,例如 : 對於現在的意義是什麼 ? 或者是對於未來的意義是什麼 ? ( 當然,這些部分比較適合年紀較大的小孩 ) 這些部分都可以增加小孩對的學習動機,也是家長們可以操作的面向。 有問題?  歡迎提出討論

什麼!?你的智商(IQ)只有90!

圖片
同學喧鬧的聲音在教室裡迴繞著…… 南部夏天炙熱的陽光灑在操場上的味道隱約還留在記憶深處,那是我小學畢業的那個夏天;小學時期下課後在綠油油田埂中 奔跑抓青蛙,是滋養我童年快樂回憶的重要元素。當時對學習一無所知(不知死活)的我,從鄉下國小畢業進入市區的國中,只因為周遭親友及當時社會氛圍說,如果小學表現還不錯的話進入明星國中表現應該大有可為! 我進入的那所中學,的確是明星國中無誤!記得國一數學、英文課程,都在老師理所當然的說:「你們這應該都會了」就直接跳過進入進階學習課程。永遠忘不了第一次段考後接到成績,穿著「明星國中」制服,背著印有明星國中標誌書包的我,垂頭喪氣的搭著彷彿航向世界末日的公車回家! 國中的學習噩夢並未輕饒我,學期進行到期中考,班上入學時的智力測驗與期中考試結果一併公佈(各位看倌,當年可是沒有個資考量就直接張貼公告的),班上期中考前三名的同學智力結果是最熱門的話題,永遠都忘不了雙榜公佈那天,老師對著A同學大喊:什麼!你的智商只有90,怎麼可能? 你是不是亂寫? 你是班上段考的第二名耶! 現在回顧這件事,姑且不論該智力測驗的工具是否具有可信度與有效度,但的確班上第一名的同學智力測驗結果是140是不爭的事實,相較之下第二名的智商測驗結果是90難怪老師的有哪麼大的反應。如果以這種比例來推估,在班上排名中段的我,當時測得的智商應該只有60了。 以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件事,的確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過去的學校的智力測驗受限於人力與時間的考量,僅以單一紙筆型態來進行,再者因為當時升學意識主導,各明星學校競爭激烈,測驗工具與測驗題型常被有心的家長或輔導機構拿來做練習或反覆使用。 回憶這位老師眼中「智商只有90卻是班上前三名」的A同學,個子高高的帶著黑框眼鏡,穿著得體整齊乾淨,做事有條不紊且謹慎,在班上話並不多,但要A同學上台講話他總是可以穩重且合宜的發表自己的想法,這讓當時年紀尚小的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什麼原因造成哪麼大的落差? 現階段的我以專業臨床心理師角度,做出較合理的推測是:排除了特殊狀況,A同學非常有可能在從未有智力測驗練習經驗下,用個人的問題解決及思考歷程來面對並解決初次遇到的各種智力測驗題目,而這個個人化的思考解題的過程,受限於的智力測驗的方式(僅為紙筆測驗與且時間是受限制的)而造成表現上的限制。以現在角度來看,這個同學使用了問題解決的技巧來處理這件事,這是目前世...

安心學習

圖片
之前在演講的場合,我常常問學生:[當學生也是一種工作,那學生的工作內容是那些?],通常我會得到的答案都是:[讀書!],這個答案很有趣,仔細想想,這個答案似乎是大多數父母耳提面命的"標準答案",因為我們也都是這樣被教導出來的不是嗎? 我想,學生如果是一種工作,那學生的工作內容應該就是"學習",而工作的產出物就是個人心智、問題解決能力或是經驗的成長。這"學習"說來簡單,但學習什麼呢? 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就是學習各種面對未來的需要使用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了: 如何有效學習、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與家人相處、如何建立與維繫人際關係、如何規劃日常生活與理財、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如何、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如何趨吉避凶....。所以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練習,練習讓我们可以更有效的處理未來面對的生活,就像我們小時候需要練習說話與吃飯一樣。 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套方法來讓大家習慣於學習,當學習變成一種態度的時候,"學習"這件工作就會變成像新生兒探索世界般的主動積極! 當你不學習的時候反而會感到焦慮,會出現"學習成癮"的現象,所以張忠謀曾在回 答媒體提問時,說道自己每天習慣長時間的閱讀,而透過大量的閱讀來學習,當然,我們不是張先生,所以就更需要多面向的學習,我們需要學習面對新時代與競爭,您的家人或您自己需要這些能力! 怎麼做呢? 補習嗎? 潛能開發嗎? 我們認為第一要提高學習動機,所以,我們將會有系统地提高學習動機,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習慣於學習新的事物,用好奇的心看待每件事情,不再將生活上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提出的方案如下: 首先,我們會分析並向您解釋個人特質,並將這些個人特質進行系统性的分類,區分出優勢能力,劣勢能力,並將這些能力進行系统性的規劃,提出您那些能力需要學習,那些能力需要精進,其次我們將根據實徵資料為基礎,系统性的設計並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法提升學習力並養成學習的習慣。當然所有過程都將會進行成效的評估讓您看到學習的成果,這將與您過去的學習方法不同,也更能夠達到設定學習的目標。 安心塾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nnexsch 網站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