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精神藥物」標籤的文章

從生化學的角度來看心理藥物與精神藥物的作用

圖片
生化學的角度來看心理藥物與精神藥物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神經傳遞物質是如何運作的, 神經細胞傳遞神經衝動時,會在軸突末端釋放神經傳導素(也就是一般民眾常在精神科裡面醫師們說明的荷爾蒙)至突觸。 突觸後神經細胞的樹突上有神經傳導素的接收器,可接收特定的神經傳導素,接收器接收神經傳導素後可導突觸後神經細胞產生興奮或抑制的反應,在突觸多餘的神經傳導素則由突觸內的酵素分解,或由突觸前神經細胞回收於下次使用。 簡單來說: 想像一群人在打籃球,其中有人將籃球傳出來而這個籃球就是神經傳導素,接到籃球的,你就把它想像成是神經樹突上面的神經傳導素接收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神經傳導素就像籃球一樣有時候是可以回收的。 在上述過程中,若發生下列的情形就可能造成心理疾病或是行為異常: 某特定的神經傳導素在合成過程中產生異常,導致傳導素過多或過少。 在突觸內剩餘的傳導素沒有被分解或回收,導致神經傳導素數量異常。 接收器的數量異常,導致突觸神經細胞被興奮的程度異常。 所以依據上面的看法,若能找到生理異常現象(神經生理)與心理疾病(異常行為)的關係,則透過生物化學的治療方法即可恢復生理上的正常功能,例如 服用藥物來平衡神經傳導素的數量 。 但是問題來了,過去的生物化學研究得到了極大的進展,這些精神藥物的確對個體的行為有一些影響,但是這些藥物對於個體的認知和情緒的反應影響仍有限,人類異於動物有複雜的心智功能,與微妙的人際互動關係,身體與心理並微妙的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些部分或許在生物化學的範圍還是比較難以影響與操控的。 所以凡事以機械觀或者是生物化學藥物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行為、想法、情緒與人際關係或許都把事情看的太簡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