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諮商」標籤的文章

解決那些攻擊你思考與健康的最佳解決方案!

圖片
          如果忍受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每天過後發現只能夠這樣子生活下去,您可能會感到對於生活的無所作為而感到沮喪,對於這些想法,很少有人願意對自己進行溝通與反思,對於那些已經存在腦中許久的聲音忽略與視而不見,變成思考的習慣。         即使是所謂的“正常”人,在壓力下或者當外部現實變得難以承受時,可能會嘗試透過情緒反應和一些簡單概念來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去思考是容易的,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我們直接去感受所承擔的壓力並且一直停留在那裡,而不必容忍思考事情所帶來的的挫折感受。         但是真正的思考要求我們向未知前進,同時又包含了那麼多不能掌控的事情;它意味著接受真實是需要多方面思考,而且是極有可能挫敗,當遭遇到困難,有時候甚至需要更加的努力與更多的思考, 這個過程令人不舒服,充滿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對立,甚至需要面對更多的沮喪,這種狀況有時候並不是您自己造成的,而是我們的生活複雜且充滿訊息,而我們的思考模式已經習慣將它簡化,並進行二擇一的處理方法。         對於提供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我們,需要協助您處理正在發生的事情,面對複雜和細緻的眾多線索,尋找可以處理與依循的方向。在過程中協助您意識到自己好的一面,並且與您想要忽視的那一面進行合理的整合。         在這個過程中尊重您的需求,並且協助處理您認為困難的方面,這個過程中通常會帶給您對於那些想要擺脫的方面去察覺到未曾注意的隱藏好處,並且估計好的一面可能帶來的風險,而讓您的生活更加有掌控感,即使在沒有完全的證據可以估計接下來的行動或決定是否帶來好處,您仍有把握與自信,來作出決定和行動。         而對於大多數人都會遭遇到的人際關係困擾,我們會將其中的關鍵因素,也就是情緒與關係的聯繫進行拓展,在關係的拓展的過程,不迷失自己的角色與身份並且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做延伸。         心理諮商與治療透過同理與專業的技術,積極的為您生活有關問題、關係動態以及前進方向提供新的視角。我與我的同事們會提醒您...

什麼是性格障礙

圖片
性格障礙就是一個人長期使用的行為與內心常常感受到的經驗,與所處文化與環境有很大的落差。通常的表現的特質方是: 1. 缺乏彈性 2. 頑固的 3. 常態性的多疑或不信任 4. 古怪的、奇異的 5. 情緒變化過大或是過小 6. 常態性的焦慮或害怕行為 7. 適應不良 8. 脫離常軌 9. 僵化的處理生活的問題 10. 對自己及他人的感覺或思考出現缺失 11. 造成人際或職業功能上的困擾。 重點是在成年之後長期普遍的思考模式與行為,並且造成了自己或他人的困擾。

如何減少人際的"操弄"行為?

圖片
文/ 林聰仁 臨床心理博士 在臨床的觀察上,會發現有些個案會有一些"人際關係"的操弄行為(主要是透過傳遞不同的訊息造成人際關係上的紛擾,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經由情緒或行為的表達,透過人際互動中的訊息傳遞已達到自己的目的)。 處理的方式之一是要找出個案沒有被滿足的一些需求,並定義出這些需求,以進一步可以尋找其他可以替代的行為或是減少個案的操弄行為,並可以滿足個案的需要。這裡要說明的是,目前沒有"立即可以停止"個案操弄行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增強了個案的行為,因為個案行為很容易被細小的獎賞所增強。 在處理這些行為的時候也要考慮到不同情境的處理方式,並給予處置的說明,這個時候也可以與個案進行討論,讓個案了解自己的要求為何沒有被滿足。此外,在治療中可以跟個案說明其行為是"被認為是操弄的",並與個案討論,這種處理方式有利於長期的治療關係。 而操弄行為主要有下列幾項理由: 1. 想要被他人所喜愛 2. 害怕自己被孤立,所以希望其他人的關係彼此不要太近。 3. 讓其他人對自己感到罪惡感,能更加的關心個案。 4. 個案利用了他人或群體的"意見不一致"。 5. 可以經由人際的對立來達到報復的目的。 以上,是臨床上常見的操弄行為可能原因與處理方式,先了解個案的需求,處理的方向就會較為明確有效。

小確幸圖解

圖片
小確幸循環圖解!

什麼是社交焦慮

圖片
林聰仁 / 安心塾 想看看當自己要參加一個聚會或是即將進入一個較多人的空間的時候。會不會就開始感到害怕?而當你鼓起勇氣進入了這個空間與情境,你注意到什麼樣的表情?你看到是有人對你微笑嗎?還是你很快的注意到有人感不耐與眉頭深鎖?這種情況一直是許多社交焦慮的人共同的經驗。 那是什麼原因有的人會有社交焦慮 ? 主要的問題可能是來自於下列這幾點: 第一.社交焦慮的人通常過度關注那些不高興或皺眉的人。 第二.社交焦慮的人通常過度關注自己的社交行為表現。 第三.社交焦慮的人可能會錯誤判斷別人的表情。 第四.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以他人的表情與反應來比對自己內心原始設定的想法。 第五.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評價自己的表現上。 第六.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檢視自己的想法上 第七.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檢視自己的生理反應上。 那沒有社交焦慮的人會不會有上述的反應,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反應程度並沒有那麼高,持續的時間也沒那麼長,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影響下一次是否再度參與這種社交情境的決定。 那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自我檢視的方法? 您可以回想看看,你是不是經常覺得別人在嘲笑你,感到尷尬,羞辱或被拒絕;或者是輕微的錯誤反應或是尷尬會在你的腦海中一直徘徊? 或者是你會覺得別人在同樣的狀況下會表現得比你更好,而事實上的狀況可能不是這樣。所以因為上述的種種理由而影響日常生活,減少社交活動,甚至危及到你的工作表現。 怎麼樣才能夠減少這樣的焦慮? 負向的想法與錯誤的認知最困難處理的地方是因為是自動化的歷程,而這個歷程已經持續反覆使用的一段時間了,較好的處理是透過專業的協助運用醫療實證有效的介入方能改善。

天災人禍後的協助: 創傷壓力徵候自我檢查

圖片
生活上遇到天災人禍,幫助家人與朋友自我檢查。 天災: 地震、颱風、水災(天然)、火災(天然) 人禍: 車禍、暴力威脅(包含性)、水災(人為)、火災(人為)

何謂貼標籤? 為什麼會被貼標籤?

圖片
貼標籤這個字眼常聽到,到底什麼是貼標籤? 貼標籤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們今天來看看貼標籤這件事。 首先來看醫療環境裡面的標籤,通常大家到醫療院所就診都會被下一個診斷,而這個診斷通常主要目的是方便記錄與醫護人員之間溝通,當然還有說明了為什麼會做相關的介入治療 。 大家最喜歡使用的健保也是透過醫師的診斷還有給藥來進行相關的給付,診斷與做治療在醫療情境中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但是, 如果我們將醫院裡面所下的診斷拿到學校、工作場所或一般的生活環境中, 這就會導致對個案貼標籤的行為。為什麼說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對個案貼標籤呢? 因為大部分的狀況是,一般人通常不是 相關的專業 ,或許也沒有看過相關的文章資料, 所以常常會對於所謂的診斷或病名有一些刻版印象, 過去常見的刻板印象有哪些呢? 例如: 憂鬱症 的人看起來就是悶悶不樂,衍生到後來變成只要悶悶不樂就是憂鬱。小朋友 注意力不足過動 就是沒有辦法專心與動來動去,衍生到後來變成無法達到學校功課或秩序的要求就是過動。 當然還有一部分更離譜,就是將所有的狀況貼一個標籤,而這個標籤是指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而導致的結果: 例如卡到陰( 詳見卡到陰自我檢查表 ), 當然更多的狀況則是因問題解決能力的不足,將生活上遭遇到的事件擱置一旁而導致嚴重的 焦慮 。 相信您如果看過筆者所寫的 相關資料 ,就會 了解問題的成因影響的因素非常的多 ,需要一一排除與進行解決,當然您如果對於這些醫療系統或生活上方便溝通的相關字非常的熟悉而且沒有刻板印象與錯誤觀念,那貼標籤這件事情就不會在你的行為和生活上出現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貼標籤有哪些好處? 1. 方便溝通,這個前提是:對於你們所討論的事情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時候進行的。 2. 提綱挈領的快速了解,在醫療情境或者是工作情境中迅速達到快速重點傳遞目的,這一點基本上與第一點是類似的。 3. 方便應用,例如快速的了解診斷的病因,並提供相對應的治療。 4. 用來預測治療後的相關變化,這個部分有經驗的治療者可以快速提出個體所會面對的問題,也可以讓家人和個案預先準備與因應。 5. 預測各種治療和介入的可能反應。 6. 方便保險給付或司法鑑定依據。 7.讓個案了解自己的狀況 ,這一點很矛盾, 因為很多個案並沒有辦法了解這些診斷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反而導致為自己貼了標籤,但更多狀況是很...

如果心智功能負債會怎樣?

圖片
很多個案在治療的時候跟我討論經濟的問題。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經濟的負債可能來自於幾個部分,投資風險的管控不當、收入的不穩定、過度的支出等等。 但是今天我們並不是要跟大家討論有關經濟負債的問題,而是要討論另外一個更重要也更常發生的現象的,就是心智的負債。我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經濟上出現狀況的個案,很多時候在他們的心智功能上也嚴重的負債, 而這個負債的起點可能遠早於他們經濟出現負債的時候。 更讓人難過的是,這些負債可能早在他幼年時期、可能在小學前就已經逐漸的建立起來了。 我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個案,他在兒童時期即有一些注意力的問題,而且他的注意力問題逐漸的擴大,直到最後父母找到透過用藥物治療的方法,可是在這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個注意力的問題並沒有被發現與積極的處理。像這個案雖然有很高的智商,如果這個問題可以及早發現,在他學習的一些過渡與銜接的階段好好的進行相關的處理,他也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的個案告訴我,"在小的時候如果有個老師可以告訴他: 你不用擔心這個狀況,這個狀況我們有方法可以來協助你,  如果我知道有個老師可以幫我,我想,我會跟現在的狀況完全的不一樣"。 我跟個案在治療中仔細的去回想過去的狀況,其實在早年的時候就有一些注意力的狀況,另外,他的性格面向嚴謹度也稍弱,也因為人際上面的一些摩擦而情緒不是很穩定,而這些情況若早一點處理。的確有可能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裡要跟大家說的是,當我們的 心智功能開始出現負債的時候,一剛開始的時候,通常是非常的輕微 , 因為他並沒有辦法很具體的讓你看見 ,而這些產生心智功能負債的行為有時候產生的不良作用,並不會立即的出現,而是慢慢的的累積,令人擔心的是,這些負債會隨著時間慢慢的膨脹,直到察覺與真的想要面對他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非常嚴重! 我有些個案來的時候, 父母親感到非常的 焦慮 ,認為自己的小孩在小時候衹是有 輕微的小狀況 ,而這些狀況也都在父母親的處理與協助下,安然的度過了,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當小孩慢慢的來到了青春期到成年期。他們發現,小孩出現的狀況越來越難讓他們進行 介入處理 , 甚至有些時候小孩對父母怒目相向, 認為自己目前的狀況是父母親造成的 。 不可否認的是,個案自己的身體的確有一些狀況,但是父母親也很關心並負責的進行相關的處理,衹是有的時候,...

認識血清素

圖片
常常在心理諮商或治療的過程中被提及,這裡簡單介紹血清素的合成與代謝!  重要的是,每天吃東西的過程中就不停地在補充血清素合成的原料了。 以上,歡迎討論與分享!

正念的七個基本練習

圖片
正念的 七個 基本練習,歡迎討論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