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的一角(二): 醫師娘、VS、醫師的娘
冰山的一角(二): 醫師娘、VS、醫師的娘
午后預約時間一到,個案B小姐準時翩然抵達。在那次偶然因為需釐清學校轉介學生的自殺風險下遇到B小姐,她希望尋求可以協助處理生活問題的途徑,而開始進行了心理治療。這是繼之前校園相遇後與B小姐的第5次治療,與B小姐進行第一次會談時她主要希望聚焦處理的狀況是越來越嚴重的焦慮及失眠(當然情緒失控也在範圍之內)。
B小姐主訴在產後從婦產科轉到了身心科,反覆的失眠狀況,讓她無法享受迎接新生兒的降臨的喜悅。這是B小姐的第二個孩子,在她的想像原本一切會這麼的順利,但已經養育過一個10歲小孩的她,在第二個小孩出生後2個月,出現明顯失眠和哭泣頻率增加等症狀,經過身心科診斷是產後憂鬱症,身心科開了數種處方藥給B小姐服用,但親自哺育新生兒的B小姐,因為是不是要服用藥物、服用藥物會不會經由母乳影響剛誕生的寶寶等考量,讓她本來就纖細的神經更焦慮了起來,隨著會談深度增加,B小姐的生活輪廓逐漸建構:B小姐是一個全職媽媽,先生是個剛升任VS(主治醫師)的醫師,育有一對兒女,一個11歲一個1歲,日常家庭生活是與孀居已久的婆婆同住一棟大樓。
「我過得很幸福,為什麼我會想哭泣,為什麼我會睡不著呢」B小姐疑惑的說。「我的家庭生活非常完美,先生是一流人才,我們兩個是完美的組合,生了兩個像娃娃般精緻可愛的兒女,為什麼我會淚流不止夜晚難以成眠呢,這我無法理解阿」B小姐語氣略加強的舉了很多自己很幸福的「指標」: 居住在鄰居都是名人的高級地段大樓裡、每年都可以全家出國旅遊、出入都是名車代步、丈夫是人人稱讚的好先生…一切不都是幸福的最佳配備嗎?
「我看了很多勵志書、育兒書、家庭居家版也參加了許多的親職教育的演講課程,我盡全力想當好太太好媽媽,很多道理我都明白,我也告訴自己要放鬆,但我就是睡不著…」,而且「我很尊重我的婆婆對她的要求總是盡全力達成,她總是告訴我是她教出像我先生這樣完美的小孩,要我跟她多學習,我先生也要我多體諒她孀居多年的辛苦,我很認同婆婆,我們完全沒有婆媳問題的……」
我們的大腦(心智)是最完美的調控系統,在先天氣質以及後天環境的養成下,會讓我們建構起自己認知的世界,若加上主客觀切換能力的缺乏,自己的心智將封閉在屬於自己的高塔中: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只聽到自己想聽的。這樣的狀況會產生問題嗎?不一定,但往往生活上出現衝擊事件,長期營養不均衡的認知就會開始有狀況,讓自己的心智產生自己也無法理解的衝突。